星期一, 12月 29, 2008

一月的書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時間的背景是下放勞改的年代,路的兩側是極深的懸崖。他背上的竹簍子,髒髒的,不過很結實,看來一點也不起眼,裡頭藏著一本巴爾札克的《高老頭》;他正要去念給小裁縫聽,那時她還只是個山裡頭的小姑娘,甚美但沒有文化...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十萬冊典藏紀念版)
世界變化得太快,我們陷入混亂太久,台灣沒有理由讓「政治」變成生活唯一的希望,大家都在等,等下一場選舉、等一次翻盤的機會,把責任、把契機都交給選票去決定。可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這樣等待蹉跎?

轉瞬為風
「我喜歡迎面而來的那陣風、我捲起的風、我身體衝破的風!」
他們是死黨、是戰友、是對手;是對方的背影,讓他們跑得更快。一個描述幾個高中男孩從高一到高三,在田徑場上揮灑汗水、跌倒成長與相互激勵的故事。

文字來源:博客來書籍館

星期一, 12月 22, 2008

【轉貼】太多了!全部清掉

VSONIC:大刀闊斧的清東西、丟東西,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有時是根深地固的觀念問題擋在前面。必須先跟自己做溝通,再就生活中實際的情況,慢慢來,找到的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一步步來實行。只要開始了,就比什麼都不做來的好。

文章來源:phyllis productions 〈太多了,全部清掉

上週四抽空去圖書館窩了一下午,把《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再重讀一次,結果又激起我清除家中「雜物」的興緻。其實我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空間排毒」的工作,像是兩週前我才又捐掉近百本書。然而基於某些心理因素,有些東西我就是捨不得處理,好像非得將它們堆放到一定的時日,我才有辦法毫不留戀地將它們請出家門。

好比說保健食品。我媽生前酷愛採買保健食品,也經銷保健用品。她往生後,我接手了數箱月見草油、納豆錠、硒錠、維他命B群、大棗精、海豹油,和一大堆紅外線與微量元素產品。說實在,儘管這些東西都有益健康,可是我完全不愛吃,一個人也吃不了這麼大量。找了廠商想退貨,卻沒人願意理睬,捐給人家又怕不對症,反而損害他人健康。所以這些玩意兒便一直堆在收納櫃裡,直到兩年後全數過期。唯有這樣,我才能狠下心將它們一股腦地丟棄。

然而最讓我困擾的,還是老媽那些多到得用大箱子裝的各式水晶、保健儀器、各式鍋具、手工藝材料和衣物飾品,它們始終佔據著我家衣帽間裡有限的空間。雖然她的衣服我老早捐出九成以上,可是剩下的東西我還是不知該如何處理,總覺得水晶要交到識貨的人手裡才對,若是有人願意收購更好。再者,毛線、鉤針、布料這些手工藝材料,也希望找到真心喜愛的人接手才不至於浪費。可是這些人在哪裡?我根本不知道。於是這麼積啊積的,過了兩年多它們依然紋風不動地待在角落裡不見天日。

對我而言,自己製造出來的雜物好清理。書買了不看,送人便是,衣服不合意了,捐出去便是,反正這些東西都是當初自己花錢買的,想怎麼處理都行。可是繼承來的遺物在處理上卻非常棘手。媽媽會不會希望我留著呢?她當初花很多心思才收集來的,我這樣處理掉會不會太對不起她?這個儀器好貴,有一天我應該可以把它網拍換現?總之,面對媽媽留下來的東西,我總是百感交集地下不了決定。

十八世紀的英國建築師William Morris曾經說過,「你的家中不該有任何東西是不好看,或不實用的。」《太多了!減法的空間生活美學》一書的作者Peter Walsh也說,「如果你珍惜一樣東西,你就必須對它表現出它該得的珍惜與尊重。否則,它就不該放在你家。」他認為,「決定你家是否該有某樣東西,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樣東西是否能幫助你更接近你期望的生活願景,還是它只會阻礙這樣的願景?」到底該不該拿現階段用不著的東西來換取更大的生活空間,答案其實相當明顯。

以上是忙碌兩天的戰績,擺滿將近一坪的面積。就這樣,我再次檢視了媽媽留下的物品,心裡想著Peter Walsh的千叮萬囑:「這樣東西並不是這個人。」然後開始打包。這兩天斷斷續續整理十七個小時的戰績是:男裝兩大袋、女袋五大袋、配件一大袋、床單被套一大袋、CD三百張、玩具雜貨兩大袋、廚房用品一大箱。整理完畢之後衣帽間和廚櫃變得異常清爽,客廳的CD櫃也因此空出一大半。下週我還打算繼續整理書房收納櫃,目標是把那些一直幻想有天能抽空網拍賣掉的小家電和大量雜貨,全都分門別類地捐出去,並且將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看的雜誌剪報整落丟掉,CD則拿去二手店換現金,金額再少我也認了。

以下提供一些可以捐助的公益單位供大家參考,如果各位手邊剛好也有用不著但是可以分享出去的物資,不妨參考看看:

【捐書、電腦、樂器和運動器材】

單位:建和書屋
地址:台東市建和二街七巷15號
收件人:建和書屋(陳爸0938-516-607)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舊衣】

單位:台北市心理復健家屬聯合協會「心怡活泉舊衣回收工作隊」
電話:2366-0472、0910-770-949(施小姐)
方式:先電洽,工作人員會到府回收。

【捐舊衣、物資】

單位:大眾愛心工作站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同榮路277號
電話:04-24263374(陸清海)
方式:先電洽,再自己寄過去。

【捐傢俱、二手商品】

單位:光仁二手商店(髒的絨毛娃娃及使用過的棉被、枕頭不收。)
光仁忠孝店: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217巷2弄14號 2721-8924
光仁國興店:台北市國興路22號 2305-3961
光仁耕莘店:台北縣新店市中正路362號(耕莘醫院A棟B1) 0966-019-912
環保小尖兵:台北縣汐止市大同路一段403巷1號 2691-9214
方式:若需派車載送,先撥打2691-9214找黃老師或謝老師聯絡派車時間。

【轉貼】笨蛋,問題不在收納

VSONIC:沒錯,問題不在收納!

文章來源:phyllis productions 〈笨蛋,問題不在收納

陸續接過幾個室內設計案。屋主們不約而同地要求我規劃出足夠的收納空間。其實我常想,什麼叫「足夠」?是要依屋主現有的物品數量來估計?還是依兩年後的、十年後的物品數量來估計?如果屋主喜歡屯積雜物,個性節儉、念舊,東西永遠只進不出,那麼無論設計師精心規劃了多少收納空間,相信到頭來都不夠用。

在規劃收納空間前,清除雜物絕對是必要步驟。木作經常佔去裝修預算中最高比例的金額,而除了天花板和門片,木工師傅施作最多的大概就屬櫃體。一個八尺寬的訂製收納櫃少不了要四萬塊,費用不低。東西少了,需要的櫃子自然就少,如此一來,省下的櫃體施作費用便相當可觀。再者,雜物多半不值幾文錢,花大錢訂做櫃子去裝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怎麼說都是一件蠢事。

對我而言,棉被也屬大型雜物。若有機會和屋主的長輩們溝通,我必然會遇到「棉被要擺哪裡?」這樣的問題。老一輩的人認為棉被是嫁妝,同時也是招待留宿客人的必備禮數,因此家裡總習慣堆上幾床備用品。可是現在年輕人能負擔的房子坪數不大,留宿客人的機會也少,擺放額外的棉被來佔用有限的空間實在相當無謂。

然而有些屋主,明明沒有那麼多東西,未來也沒有增添家庭人口的打算,卻偏偏像見不得牆面空著似的,非要釘上成排的櫃子不可。而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家中一旦有了閒置的櫃子,居住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買東西去填空,結果東西越塞越多,櫃子到最後一樣是不夠用。可以想見,下次換屋時,屋主還會要求訂製更多、更大的收納櫃。

現在「收納術」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坊間一堆教導大家聰明收納的書籍和節目。可是,我真心想說一句:「笨蛋,問題不在收納!」過度消費、不合時宜的傳統、懶惰、貪小便宜、心裡放不下、以「收藏」之名行「屯積」之實,才是使收納變成一種普遍「問題」的根源。《不浪費的奢華》的作者金子由紀子便曾在書中提及:「雖然電視或雜誌上介紹各種收納術,但是如果沒有令人傷腦筋的東西,收納技術也變得可有可無。」

金子女士在日本大力倡導「不持有的生活」。所謂「不持有的生活」指的不是省吃儉用或是搞到家徒四壁的節約生活,而是不持有「非必要物品」的生活,她認為符合以下四點的物品都不值得持有:

  一、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
  二、不留戀的物品。
  三、無法回歸自然或轉讓他人的物品。
  四、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風格不符的物品。

換言之,只要是可歸類於上述四點的物品,都可以用以下七種方式來克服持有:

  一、不拿。(不拿粗製濫造、自己也不需要的免費贈品。)
  二、不買。(不貪便宜買用不著的折扣品或不耐用的十元商品。)
  三、不儲存。(保鮮膜一年能用幾捲,有必要屯積嗎?)
  四、丟棄。(沒用的東西與其長年擺著佔位置,不如直接丟掉。)
  五、替代。(沒有漏斗,用塑膠薄板捲起來也能替代啊。)
  六、借用。(麵包機和縫紉機一年會用幾次?不常用的就用借的。)
  七、沒有也無所謂。(只買真正喜歡的,只是「過得去」的折扣品就免了。)

想過「不持有的生活」,必須做到物盡其用,也就是「不浪費」。金子女士認為,不浪費的意義包括「4R」,這四個R分別是:reduce(減少浪費)、recycle(回收資源)、reuse(重複使用)和repair(修理物品)。

舉例而言,十元商品店的生活用品既不耐用,又可能含有毒素(因為多半是中國製品),造型上通常也缺乏美感。自以為節約而買進便宜貨,結果卻因為東西不耐用或不值得修復,而造成用過即丟或重複購買的情形,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買讓自己心情愉快也負擔得起的優質日用品,然後長時間地使用它、儘可能地保養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節約。因為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委屈自己用廉價品,自然不需要花額外的錢去填補莫名的空虛感。

根據統計,居住在27坪公寓中的日本家庭,屋內平均擁有超過四千件的物品,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剛讀完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本書。作者吉田太一在書中問道:「你的珍藏哪天會變成『遺物』呢?」在處理往生者遺物的過程中,吉田先生見過數量龐大的A片收藏,也清除過淹沒地板、高度及膝的雜物堆,甚至還整理過惡臭撲鼻、垃圾整整堆了八年沒倒過的神秘豪宅。這些遺物,不僅反應了往生者的生活樣貌,大量的雜物與收藏更為家屬們帶來了十足的困擾。

七十七歲的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到,她有個朋友為了清理婆婆留下的一千多袋遺物,花了半年的時間。可是她母親生前就把所有衣服都送人,只留下兩件和服和毛衣,以及搭配和服穿的一雙夾腳拖鞋。母親往生後,他們才花半天就將遺物整理完畢。「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要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不重要的東西才會被稱為雜物,可是這些不重要的東西,卻在生時影響我們的居住品質,在死後影響家屬的生活品質。從收納談到清除雜物再談到遺物處理,我想表達的是,擁有龐大的收納空間或是學會收納技巧並不是解決「收納」問題的萬靈丹,重點在於調整心態並去除屯積雜物的惡習。時時考慮死亡這件事,記著自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不傷害地球、不影響他人的前題下用力享受人生,確實能幫助自己有效遠離雜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星期我還會再處理掉兩百多張再也不會聽的CD和一整櫃再也用不著的雜物。大家不妨一起行動吧!

【轉貼】你家為什麼這麼亂?

VSONIC:年節掃除,相當實用。just do it!

文章來源:phyllis productions 〈你家為什麼那麼亂

不論是家中過多的物品與傢俱、凌亂的報紙、壞掉的家電、過大或過時的衣服、不再閱讀的書籍、為了以防萬一而保留的舊鑰匙、棄之可惜的禮物,以及想要做卻遲遲無法完成的事情,例如拖了好幾個月卻還沒縫好的鈕扣,或塞在抽屜裡的凌亂照片等。當物品變成雜物時,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亂中,而且感到煩躁不安。…」

年節期間看了一本非文學類的好書,名叫「雜物再見啦!」。作者是擁有心理學背景的英國雜物清除專家蘇凱(Sue Kay),她在書中提出許多方法協助讀者打破心理障礙、清除雜物,我覺得相當實用,並且立刻依樣畫葫蘆,去家樂福買了一台399元的大同碎紙機,清掉不少紙類文件,書籍的部份也拉著老公一起淘汰掉近百本,而從此不會再穿衣服與不會再聽的CD,也成了家中的下一波整肅對象。

台北市的房價漲個不停,較便宜的區塊現在一坪也要三、四十萬,假設雜物佔去家中三坪空間,那麼近百萬元的購屋花費就等於丟進海裡。用坪效的觀念去思考,就會發現在家裡堆放雜物是多麼不智的一件事。我家原本就收納得很整潔,櫥櫃裡淨是分門別類安置的紙箱,鞋盒上也貼著鞋子的照片,取用時一目瞭然。可是看完此書、清掉書房收納櫃裡沒必要再留下的雜物後,竟又騰出兩層置物空間。相信再整下去,更衣室必然還能空出一半,讓室內環境更顯清爽。

這麼好用的書怎能藏私,以下就將它的精華摘錄如下,大家一起努力吧!

雜物從何而來?

.你買的東西(衝動購買、購物癖、過度補充食物與用品、被折扣打敗)
.免費贈品
.你收到的物品(禮物、卡片、包裝盒…)
.郵件與廣告傳單(大部份是垃圾郵件)
.傳承的物品(繼承來的,怕影響心情不敢去碰)
.家人買的物品(小孩的、另一半的…)
.別人借放的東西(先是幾天,後來是幾週、幾個月,最後擺了好幾年?)

家中無雜物的五大優點

.你會重拾掌控與自信(你不再被物品所控制,而是擁有他們)
.你會節省時間(據統計,每人一年平均浪費150小時在尋找遺失的文件)
.你會感到輕鬆且頭腦清楚(雜物會阻礙生活前進,井然有序的住家能讓人清楚思考)
.你會省錢(不會因為一時找不到某樣東西而重複購買)
.你會充滿活力(不再那麼迷戀物質,就能敞開心房體驗生活中的新事物)

為什麼會囤積?

.女性與年長者傾向收藏相片這類代表個人與家庭關係的物品。
.男性和青少年喜歡收藏實用的物品,例如音響、電腦設備、小玩意兒和工具。
.男人往往視自己為收藏家而非囤積者。女人對於住家的凌亂比男人更容易感到羞愧。

八種囤積者的類型

.未雨綢繆型
 原因:曾歷經戰亂、生活中充滿不確定、恐怖份仔的威脅…,因此保留無用之物。
 特徵:「也許有一天會用到」正是這種行為的幕後黑手。
.重感情型
 原因:害怕失去重要回憶,所以留下有形的紀念物。
 特徵:留下孩子的美勞作品、拍過的每張相片、收到的卡片、度假買回的褪色紀念品。
.節儉型
 原因:為之前的花費感到內疚。
 特徵:保留過多物品,深信家中的雜物有朝一日在拍賣網站上將價值不菲。
.焦慮型
 原因:極端的完美主義,因為害怕犯錯或讓自己後悔,而無法丟棄任何雜物。
 特徵:保留每一封信、每一張帳單…等完整的生活記錄。
.築巢型
 原因:曾喪失物質享受、經歷情感創傷,想被大量的回憶與物品包圍。
 特徵:上班族在辦公桌四週堆放大量文件與物品。享受床與沙發被包圍的舒適感。
.虛榮型
 原因: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和他人比較。
 特徵:在書架上擺著未曾讀過的經典、購買最新型的平面電視…。
.喜鵲型
 原因:喜歡收集東西,自認為是收藏家。
 特徵:熱衷到跳蚤市場、換季大拍賣賣場挖寶、殺價,然後炫耀戰利品。
.叛逆型
 原因:童年被過度管教、約束消費,現在想補償過去的損失。
 特徵:無意識地讓「整齊」與「物品」背道而馳。

十種典型囤積惡習

.拖拖拉拉(以各種藉口推拖逃避處理雜物這件事)
.抱持孤注一擲的心態(ex.認為一旦擁有一本書,就要永遠保留)
.對所有物品都一視同仁(認為不重要的傳單、舊報紙、破衣服也深具價值與意義)
.容易分心(清出一張舊報紙就開始讀了起來… -_-)
.心有旁騖破壞成果(害怕改變、自責是懶鬼…)
.想要同時進行多項工作(無法專心,想同時接電話、做家事、照顧小孩)
.期望情況會自動改善(認為「整理根本沒有用!」、「整好還是會再亂掉!」)
.別人的想法最重要(不好意思丟掉親友送的無用禮物,因內疚而保留自己厭惡的東西)
.過度購買(衝動消費,過度購買衣服、DVD、化妝品、雜誌…)
.妨礙家的動線(把雜物堆在地板上、房門前)

開始清除雜物的動機

.生命中的重要事件(搬家、生子、生日、離婚、同居、成立家庭工作室)
.來自他人的壓力(老婆揚言再亂下去就離婚)
.忍無可忍(ex.花太多時間找東西)

開始整理前的心理建設

.家裡空間就是只能容納這麼多(住大房子面臨的雜物困境和一般小公寓無異)
.以人口多寡決定物品數量(訂出需求的數量然後堅持到底)
.品味與生活方式會隨時間改變(孩子都上小學了,為何還留著嬰兒用品?)
.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用它,不然就丟了它!)
.清除雜物是坐一趟情緒的雲霄飛車(整理會勾起回憶的物品,情緒上需要他人支持)
.簡約生活並不適合所有的人(有些人確實會對過於空矌的房子感到不安)
.列出較廣的清除範圍(ex.所有的節目單、夾式耳環、熟女小說…)
.簡化類似物品可減少雜物量(ex.堆那麼多相機、雨傘、旅遊指南…幹嘛?)
.與人同住挑戰更大(堆積雜物會使同住者之間的關係惡化,公共區域要保持整潔)
.清除雜物是漸進式的過程(依照自己的速度,分階段整理,並養成清除雜物的習慣)

十二點清除計劃

.選定一個區域(ex.衣櫃,以下以此為例)
.將選定的區域完全清空(把衣櫃清空,底層的雜物也全部清出來)
.一次處理一件物品(逐件檢查衣服是否還適合自己,並決定去留)
.同類型的物品收納在一起(將要保留的衣服掛回,以顏色分類)
.善用收納空間(過季的衣服打包另存)
.處理清出來的每件物品(將雜物歸位,或丟棄)
.非常重要的物品(護照、信用卡與鑰匙等立刻擺到安全的位置,免得再陷進雜物堆裡)
.無法決定的物品(擱在一起,註明保存期限,ex.小號的衣服若半年後減重未果就丟棄)
.設計一張行動表(送洗、整燙、釘鞋跟…)
.為你的物品找個家(把放錯位置的物品擺回正確的地方,這是一個組織的過程)
.每次清除工作結束後,現場要收拾整齊(尚未處理完的雜物不要攤在地上)
.欣賞你的傑作

遇到困難時的五個建議

.揚棄錯誤的觀念(用不到的雜物不要心疼,丟棄、回收或送人吧)
.不要給雜物苟活的機會(該丟就丟,不要以為丟進儲藏室裡眼不見為淨就算整理完畢)
.絕對別再囤積
.要適時的休息
.長期維持鬥志

六個要命的紙類雜物問題

.堆積如山的紙張
.沒有效率的檔案管理
.未拆封的郵件(信件、帳單、傳單?搞不好是退稅通知或支票喔)
.在紙片上亂塗寫(地址、電話號碼、代辦事項)
.從雜誌上撕下文章(卻不知如何處理剪報)
.囤積報紙與雜誌(沒空讀卻一直堆著)

處理紙類的正確方法

.立刻行動(馬上歸檔)
.汰棄廢物(碎紙工作令人上癮且大快人心,真的!)
.將重要文件分類歸檔(並以合理的項目名稱標示清楚)
.收到回憶盒裡(情書、卡片、演唱會門票…擺在一起)
.保存舊資料(決定資料的保存期限,然後每年檢查一次)
.整理待讀文章(ex.我是都直接丟在馬桶邊的籃子裡,便秘時可讀,噗!)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詐騙技術一直升級ing


照片:2008年十二月,南橫啞口,老爸拍的。

上午十點多,我泡了杯咖啡放桌上,想好好來個大掃除。 這時,手機來電(07)7460105,高雄耶,這可稀奇了。

接起手機:
太太:「喂...」
話筒裡傳來一種精神抖擻,節奏明快的男音:「請問你是楊XX嗎?」
太太:「是啊。」
男音:「楊XX,我這裡是高雄縣政府警察局,我是王建業,王警官,請你先把電話拿到不受干擾的安靜地方來應答。」
太太:「哦。」
男音:「上個月我們破獲了一起以曾明文為首的詐騙集團,想請你來這裡配合辦案。」
太太:「瞎咪,高雄耶!」
男音:「楊XX,我們警察在辦案,不會無故打電話擾民,請你務必配合以釐清案情。」
太太:「哦。」
男音:「楊XX,在我們手上搜集到的證物中,有兩本是以妳為戶頭的涉案存褶,請妳配合偵訊。」
太太:「好。」
男音:「楊XX,你的地址是台中...,身份證字號是...,生日是...。」
太太:「嗯,怎樣。」(COW...)
男音:「楊XX,,妳認不認識這個叫做曾明文的人?曾國藩的曾,明天的明,文章的文。」
太太:「不認識。」
此時我上網google了一下曾先生。
男音:「楊XX,妳個人有沒有主動提供過資料給曾明文?」
太太:「怎麼可能。」
男音:「妳說妳不認識曾明文,那他怎麼會有你的資料。」
太太:「我怎麼知道。」
男音:「楊XX,,曾明文供詞說是妳親自提供基本資料給他去辦了玉山和安泰的存摺,並分別在板橋和永和辦理,有沒有這回事。」
太太:「不可能。」
網頁上真的有曾明文的詐騙集團。好險看到三個人的蟹居這位太太的網頁,清楚明白的,詐騙電話又來了。
男音:「我們偵辦法官已將妳列入涉案名單。」
想結束了,有點煩,小朋友已經爬上電腦桌了,快刀一下好了。
太太:「可是我剛打了一六八耶。」 (是一六五,我講錯了,哈哈哈!)
男音:「我這邊是高雄縣警局,負責通知妳,至於你要打去哪裡是你的事...」(說完就掛了)

其實講了很久,但因為小朋友在旁干擾,無法專心,只記得這些。

要注意的是,這種騙子會先聲奪人:用口氣、術語及警察的社會地位先來壓一壓,然後每句話前大聲直呼名字,沒有加先生小姐,直接三個字,有種小學時老師要開始訓人的感覺。 電話裡的背景聲音也營造出辦公室吵雜的感覺,再加上他信心十足,帶點鄉土口音的鏗鏘男聲,很容易使人信服。如果我沒有上網google,看到三個人的蟹居這位太太的網頁,還真不知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陽光和咰的上午,上了一小堂詐騙學,少了一趟都市漫遊,也好啦!

星期二, 12月 09, 2008

【轉貼】周添城的故事

50歲時,你可能有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恩愛的夫妻和上進的子女,你盱衡自己成就,可能覺得躊躇滿志。但在這時候,不經意的一股巨浪打來,把這些像沙灘腳步般,一下子沖刷淨盡。50歲的你,能夠怎麼面對?
這幾年,景文技術學院校長周添城的遭遇,就像榮民總醫院思源樓後方的走廊,刻意設計得曲曲折折,讓人走不完似的。

那天,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忘不了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這個日子,在周添城的生命中,就像利器刻在心房上,一輩子都無法磨去。「完了完了!女兒出事了,她崩潰了!」那天他人在上海,正準備參加一場產經會議。他進了旅館房間,依照平常的習慣,先給台北的家打電話報平安。沒想到電話一接通,傳來的竟是他太太急促、恐慌的聲音。

「那個日子,我永遠記得。」周添城回憶起七年前的這一段,時間數字幾乎是不加思索,脫口而出,顯示這一天對他生命的意義。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獨生女,一個在上海的父親、一個在台北不知所措的母親,從此陷在一場錯綜複雜的生命演進,三個人的命運綁在一起。

那天,周添城念衛理女中高一的女兒放假回家,整個人變得很瘦很瘦。那次,媽媽試探問她在學校到底有沒有吃飯。她聽了這一句話,精神像忽然解除武裝一般,哭著說,進衛理這兩個月,一粒米都沒吃。經過後來醫生的診斷,他才知道她得到精神官能症其中的厭食症( Anorexia),而當時在電話中,他並沒有意識到,這將是與生命搏鬥的第一聲號角。

之前,她女兒每次回家,在餐桌應付一下,假裝吃飯。女兒越來越瘦,周添城一開始不以為意,認為這個年紀的女孩都在乎身材,不吃飯應該不是太嚴重。他在上海心頭還問:「有這麼嚴重嗎?」只知道太太已經掛了號,要帶女兒去看醫生。隔天他按照計畫,仍然把會議主持完。

十一月十三日,周添城從上海飛回台灣,「我一下飛機就趕去榮總,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女兒,我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周添城低下頭,頓了一下,略帶哽咽說:「這是我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形象。」他看到身高一六七公分的女兒好瘦,和他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事後才知道她只剩三十八公斤。女兒看到爸爸第一句話呼救說:「爸爸我好餓!」對於醫院,周添城當然知道是病人來看病的地方,眼前瘦成皮包骨的女兒,他知道他面臨的是一件嚴重的大事。

呼救,女兒說好餓卻害怕食物
心好痛

周添城回想著,女兒出生時,他正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白天在校做研究,晚上回家逗女兒為樂,半夜爬起來幫女兒換尿片、餵奶,享受初為人父的喜悅。而現在,眼前的女兒是連一口飯都吃不下,做為父親如何不心痛?

「我們剛看完醫生,坐在板凳上等著領藥,醫院裡來來去去很多人。她不斷發抖,我說,爸爸好久都沒有抱妳了,我趕緊抱起她 ……」他的眼神黯淡下來,不自覺環抱起雙手,「真的,我說,我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這樣。這一抱,我真的覺得忽略了我女兒,」他喉音沙啞,露出中年男人的哀傷神情,「忽略」兩字說得尤其懊悔,「我抱起女兒,她坐在我大腿上,我的大腿竟然會痛,我沒有想到,她瘦得骨頭尖到……坐在我腿上,我竟然感到非常痛,我就是痛,這是心痛!」

周添城趕緊帶女兒到醫院餐廳,原本這段兩分鐘就走得完的路,他們卻走了彷彿一個世紀之久。他想到,以前女兒走路那麼喜歡挽著他的手,像一對情侶般,而現在,才兩、三個月不見,他卻只能摟著女兒纖弱得像衣架的背骨。父女相扶,拖著腳步,找來找去,都沒有什麼可吃的,最後好不容易點了碗熱湯麵,想陪女兒吃。「沒想到,麵端來了,她看著湯麵,就怕起來,她很餓,看得到,吃不下,沒辦法吃。」盯著冒著煙的湯麵,筷子、湯匙始終沒有人動,父女相對無言。

他只好開車載女兒回家,焦急的媽媽又泡了麵給她,「這時候,我又看到第二幕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景象:那碗麵一端出來,她一害怕,鑽到餐桌子底下,縮成一團發抖,嘴裡嚷著,我不能吃!不能吃!好像那碗麵是什麼怪物。」周添城帶著不可思議的神情,搖搖頭說:「我真的不能想像。」

第二天,周添城在學校開始尋求社工系同事的協助。中午時,太太一通電話打到學校,「不行了!不行了!女兒躲到桌子底下不出來,她說,看到一隻蟑螂在跟她說話。」他的女兒開始產生幻聽跟幻影。女兒對爸爸說,那隻蟑螂不斷譏笑她「妳太胖了!」或批評她「你不行了,你好差!」一直到現在,那隻蟑螂,每每在她女兒狀況不好時,跳出來指控她,「蟑螂已經變成她的惡魔!」

四天內,女兒發生三幕怵目驚心的變化,原本對住院抱持觀望態度的周添城,發現女兒精神達到高度緊張的臨界點,再也不能等了,他接受專業醫生建議,積極安排女兒住院。「住院,我原本以為是普通病房,一進去才發現是精神樓03病房。啊!這時候我才搞清楚我女兒是要住這種病房。你懂嗎?這種病房,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精神病院。」

他還沒細想那幾天的事,就忙著填問卷、辦手續,等一切妥當了,已經入夜。周添城在醫院陪女兒度過第一個夜晚,女兒在吃藥打針後昏昏睡去,他聽著女兒均勻的鼻息,有了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

周添城在七年後,重回到榮總的現場。他穿過思源樓後方曲折的長廊,來到長廊的盡頭,盡頭一座電梯專門用來通往另一個世界 ——榮總精神樓。

七年,從03到02
路迢遙

周添城站在電梯口,停頓一下。電梯旁的牌子寫著「02成年」、「03青少年」、「04老年」幾個字。十一月底,他的女兒才從「02」病房出院。周添城看了這些數字,感嘆地說道:「想想,女兒第一次來這住03病房,七年過去了,她已經由青少年病房轉到成年病房了。」

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是一個男人的黃金年代。周添城和每一位普通男人一樣,事業、家庭、婚姻、子女,環繞他,也環繞每一個人。一九八五年,周添城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就回母校中興大學(編按:中興大學台北校區現改制為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書,短短不到六年,他從 教授、所長一路做到系主任,人生順利得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

有整整十年,學產業經濟的他,每晚回家後埋首書堆,忘情地「著書立說」;每年都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並受邀到國外參與研討會。那是他最志得意滿的高峰時期。一九九七年年底,他還預備競逐當時中興法商學院院長一職。而就在院長投票,可能帶他登上人生另一個高峰的前夕,女兒的發病,意外地把他絆住了。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這種病?」周添城沒有答案。「但她媽媽覺得這就是神經病,她會問,為什麼我們生一個神經病的孩子呢?我覺得機率是存在的,現在人越來越多心靈問題。」

心理醫師王浩威表示,這一代的年輕人最不幸,他們處在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以後進入的高原期,不像他們的父母輩有很多機會;他們的父母苦雖苦,但很容易超越上一代的成就。但現在的小孩,他們的大好機會都過去了,因此心理面臨很大的壓力,很難超越父母親的成就。周添城的女兒就是這種結構壓力的受害者。「她高度自我期許,可是又達不到,所以很容易出差錯。」女兒上高中後,非常不快樂,每次回家總是悶悶不樂。周添城事後推敲,可能的原因是,她因為恐懼聯考,推甄考上衛理女中,但她國中好友有兩位考上北一女、中山女中,她開始感到念私校是個錯誤。

周添城有一次意外發現女兒在書信中寫道:「我永遠沒有辦法成就任何事情,我會成為爸爸的負擔。」女兒也擔心:「爸爸給我很多壓力,我一輩子永遠都達不到爸爸的樣子。」她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最近她才對父親吐露多年來的心聲,「爸爸你說你不在乎,我壓力其實很大,你越說不在乎,我知道,你其實是很在乎的。」他的女兒越來越不放過自己,不斷地比較、自責,內心捲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漩渦。

循環,她暴食完後又會摳喉催吐
很折磨

厭食症患者,雖然身體極度瘦削,但對身體有很扭曲的認知,一直覺得自己過胖。他們承擔很大的壓力,逼自己不要吃,但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失控,就相反的產生暴食(Bulimia)。周添城女兒發病後,也會暴食,常常半夜偷偷一口氣把冰箱的東西吃光,但一暴食,她又產生罪惡內疚,會摳喉催吐,反覆折騰自己。周添城不解地說:「七年了,她到底怎麼吃東西還是一個謎。」

他做了最壞打算。「我想她也許今後沒辦法獨立過日子,那就爸爸陪伴一輩子,最差也不過是這樣。」以前太太會擔心女兒如果長大嫁不出去,怎麼辦?周添城就開玩笑說:「那不是很好嗎,可以一輩子陪女兒。」女兒生病後,他就以陪伴女兒一輩子的心情,篤定的走下去。

女兒住院第二天,周添城照樣到學校上班。一個禮拜後女兒出院,回家跟媽媽在一起卻出了問題。女兒有厭食症時,吃飯時就盯著媽媽看,「問媽媽,你怎麼不吃啊,你怎麼吃那麼少?」一定要媽媽吃一口她才吃一口。女兒發病,媽媽情緒也很低落,一頓飯讓母女兩人都束手無策。

「我是家裡唯一經濟來源,我不能不上班,為了女兒不上班,我想不出什麼道理。」但,她們母女不能單獨相處,尤其不能單獨吃飯。所以,女兒出院後整整有半年時間,當時擔任中興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周添城,就開始帶著女兒上班。

當時他有四個助教,周添城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隱瞞女兒病況。「我把它當做很正常的事,就好像我們會胃痛、腸胃炎;我女兒現在生病,別人可能是器官生病,她是心理生病,」他認為沒有幸與不幸的分別,「我從不覺得這裡天譴、惡疾,或是奇恥大辱。生病,是生命中必然之事,遇到了,就去面對。」

周添城上課時,女兒就在辦公室畫圖、織毛線。吃飯時間一到,他就拜託助教帶女兒去吃飯,幫助她更加融入常人生活。他的助教表示,那時他女兒常畫房子、爸爸及花朵的造型,用色大膽活潑,「周老師常把這些畫、卡片,貼在辦公室欣賞,看得出來他非常珍愛女兒的畫作。」

周添城那半年,不管走到哪,都一定帶著女兒,一度,他還安排女兒遠赴澳洲參加活動。他希望女兒放過自己,他就必須先學習「放手」。「我就是弄很多活動,讓她有點事做,不讓她陷入那個情境中。後來我發現,你可能無法癒治她,只能陪伴她。」榮總醫師認為,周添城的女兒需要一個「結構」,需要建構一套外在結構,及一套內心的價值結構。他再問醫生該怎麼做,做什麼?醫生思索很久之後,只說出兩個字:「陪伴。」至於要陪多久,醫生也擺擺手,不知道!

危機,夫妻對女兒態度歧異
緣分盡

周添城對女兒的病情採取「輕描淡寫」、「舉重若輕」的態度,但他太太卻主張積極介入性醫治,兩人對醫療方式的歧異,慢慢導致婚姻危機。

女兒衛理休學後,隔年重考到華岡藝校,一學期念完,就吵著要出國,「她就是不滿台灣社會對華岡的評價。」最後,周添城找到紐西蘭好友的寄宿家庭,在醫生的支持下,讓女兒出國念書,徹底離開令她崩潰的熟悉環境。沒想到,這項決定的代價,是讓他們維持二十多年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托爾斯泰寫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但不幸的家庭卻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周添城對婚姻不願多談,他無意傷害前妻。他只有回想著以前他們的生活平凡而滿足。每年全家都會出國遊玩,十幾年下來,幾乎玩遍世界各地,那是他最感幸福的日子。「以前我的生活非常穩定,像列車運行在軌道一樣規律,我的同事朋友都非常羨慕我有個美好的家庭。的確,我也很滿足。如果女兒沒有生病,相信我的人生到現在一定還是一樣。」

「我們三人的毛病是彼此過分互相依賴,依賴到很難分開。當女兒生病,我們三個人就變得不能在一起。」他送女兒出國後,回到家裡不到五天,他就留了一封信,主動要求和妻子離婚,把所有家當留下,獨自一人搬出去住。

他像計畫好一般,從看房子到租房子,身邊朋友沒有一個人知道,周添城希望人生也能重新開始。搬進去住的第一天早上,他從床上醒來,房間裡空蕩蕩灑滿晨光,「我腦海裡,忽然出現四個字:妻 —離 —女 —散。我家沒了,太太也沒了,女兒也沒了,我在想,奇怪,我前半生不是過得非常順,幸福不就是這樣子嗎,但幸福怎麼一夕間就沒有了?」他自語著,你自以為你擁有的美好,別人羨慕你的幸福,一覺醒了什麼都沒有了。

在人前,周添城一樣教書研究,維持過去生活樣貌,只是,從外面回到「家裡」,一切都變了。唯一一點不同的是,他默默脫下結婚訂情的白銀戒指,象徵告別婚姻,回到單身狀態。周添城體惜妻子心情說:「她一定怨我,直到現在,她都認為我對她做了最大的背叛。」家庭、事業、婚姻出這麼多問題,周添城了悟,「人生裡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事先選擇的,我不願稱無奈,我高中念很多存在主義,有句話我記到現在,人生的意義、價值在過程不在終點。」

這幾年,周添城慢慢體會聖嚴法師「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處世智慧,他認為,同樣一件事原本就有很多角度可以想,可以不斷「轉念」,將煩惱化成積極的力量。「就像看到人沒穿鞋子,悲觀的人就覺得永遠沒機會,但樂觀的人就會看到其中無限商機一樣。」

「我認為天塌下來還可以過日子!」這幾年,周添城讓女兒遠赴紐西蘭,獨立生活,差一點就完成大學學業,「我採取放任的方式,對待我女兒,我認為要給她空間,也許有一天,她在心智上面開竅了,建構出自己的力量,走出內心的風暴。」有一次,他看見女兒在剪報,主動對他說,她曾看到一項報導,有憂鬱症的人剪報,蒐集分類各種資訊有助於病情,心情可以平靜。「她一邊剪一邊唱歌,非常快樂的樣子,我好高興女兒自己找到自救的方式。」

這次住院,也是他女兒先覺得自己不對勁,主動要求的,「過去她都是被迫進醫院,這是她第一次,這次自己提,顯然是自己也尋找支援體系。」往好處想,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周添城經歷過人生的順景,也體嘗了意外的逆境,問他,此刻,最大的體悟是什麼?他毫不遲疑地說:我五十歲後開始學「做人」。

「我又重新學做兒子,」他的父親今年八十歲,母親七十七歲,自從結婚後自組小家庭,周添城就離開父母,直到去年才把爸媽接過來同住,「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人照顧。」

在這時候,親情的溫暖顯得特別珍貴。除了學做人家的兒子,他現在還學做人家的老闆、學做人家的部屬,「擔任景文校長,有董事會、董事長監督,我像是個專業經理人,我要學習管理一個營業額十億、四百多位員工的機構。」「也許,我們人生的劇本老早就寫好了,差別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但不妨礙我們盡其在我。」

榮總後方有一個隧道,連結醫院和陽明大學,在冬颱來襲的週末午後,周添城走在長長的隧道裡。走著走著,他忽然回憶起,以前他們一家人假日常來軍艦岩、水管路步道……這些天母、北投山區出遊。十幾年前,全家人爬山時常經過這個隧道,雖然當時那麼簡陋黑暗,卻充滿美好的歡顏笑語。這次再來,隧道早已修繕得光潔透亮,但已是一人獨行。

遠遠近近的水聲,迴響在空洞的隧道。隧道口,大雨兜頭而來,天空裡,飛雲疾走。周添城體驗著,生命裡總有意外,像原本夏季該來的颱風也可能等到冬天才颳過來。

周添城小檔案
出生: 1953 年
學歷: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系系主任
現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暨講座教授

星期日, 12月 07, 2008

走路


照片:2005年十月,老大一歲多。

發現老大很能走。

今天,我和老大推著弟弟,沿著復興路,先到麥當勞買薯條,再去台中酒廠晃晃,然後從教會旁轉彎進第三市場。悠閒緩慢的逛市場,回程路上繞去醒修宮看大鯉魚,兄弟倆在廟前空地上跑跑後才回家。出門時約十點,回到家已經十二點。這幾天寒流來襲,剛下樓時,冷風迎面來,空氣凍的很,但愈走身體就愈溫暖,腳步也變得輕盈。一路上老大和我聊著天,話題天馬行空,像個好朋友似的。老二乖乖的坐在推車裡,只有在看到食物時,才手舞足蹈起來。通常我會給他一杯甘蔗汁,他一路安靜認真的捧著喝,十分聽話。

這星期五天,我們走了四天,二天長路,二天短程。同時也在觀察老大能不能接受這種方式?會不會抱怨?抱怨後會做什麼?到目前為止,他的表現超乎我的預期。只有在市場看到麥坤、麵包超人、湯瑪士火車等相關產品時,才會開始一路唸經:「媽,我要買。」,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要求。我真得很開心,希望他也會愛上走路這件事。

記得高中下班後,從台灣銀行總行(總統府隔壁)到台北商專(濟南路)上課時,特別用走的。忘了是哪條路,兩旁種了約二三層樓高的樟樹,蔥蔥鬱鬱,滿眼綠意。遇到不知名的行道樹時,湊上前去看樹上掛的小名牌,也認識了學校附近的蒲葵、盾柱木。一個人走路,可以聽音樂、看風景、看人,也可以想事情。二個人一起走,可以聊天,可以發現自己忽略的新風景,也可以只是安靜地走著。我極愛走路,在生完老二後,身體心理都偷懶了好一陣子,現在重新開始,一切都美好的難以言喻。

明年老大就要上課了。在我的想像裡,六點起床準備早餐,等時間一到就放音樂叫兒子起床,從容的整理完畢後,溫暖的出門。當然,目前僅止於想像,從實際生活到實踐夢想,有條長路要走,我得有耐心和毅力才行。

星期四, 12月 04, 2008

【轉貼】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星期二, 12月 02, 2008

力不從心


照片:2008年十一月底,新社,堂哥拍的。

星日和尢的親戚一起去石岡騎單車,新社賞花海。

尢載老大,我載老二。為了保險起見,我租的是電動車,像騎摩托車一樣,手催電即動。一路上,涼風徐徐迎面來,溫暖日光舖肩上,出來走走,真是個好決定。我「開」了好一段路,提議換一下車,除了給尢暫時休息之外,也想來試試目前腳力如何。甫一踩踏板,就感受到一股阻力。咦,平地耶~難道多了老大十七公斤的體重就差那麼多嗎?我想像中的健腳如飛在哪裡?從接手後,這台車就是慢動作播放:風景慢慢後移,雙腳緩慢轉動,看似一切溫和美好。但其實骨子裡,我咬著牙吃力的踩著,無奈再怎麼用力,也榨不出一點速度出來。

老大說:「媽咪,我們很慢耶。」
我只能說:「呼呼~你等我,呼呼呼~等會兒追上你爸爸,呼呼呼呼~再換車。」

左側一台台自行車,或雙載或三載或單人,一派輕鬆地的從旁邊魚貫的經過。我心想:「哇哩咧,真的使不出力耶!從沒有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老化了嗎?嚇死人。」好不容易,終於騎到大家休息的地方,大家早就到了。亳不遲疑地跟尢換回來,腳一著地,就徹底的體會到什麼是軟腳,真貼切的形容詞。換回電動車,一邊「開」一邊想:「好久沒有訓練肌肉耐力了,該開始了。」

再沒有什麼比親身體驗更讓人深刻感受。運動,馬上開始!